Online declaration & Declarations
Working group & Expert column
國家和地方綠色、循環和低碳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應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近三年,未發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完成國家或地方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指標,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園區重點企業100%實施清潔生產審核。
園區企業未使用國家列入淘汰目錄的落后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不應生產國家列入淘汰目錄的產品。
園區已經建立履行綠色發展工作職責的專門機構、配備2名以上專職工作人員。
南京經開區堅持綠色園區發展理念,以構建“綠色園區、生態園區”為目標,認真落實綠色園區創建工作,奮力開創綠色生態新局面。
園區注重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以生態聚集人氣和資源,以生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逐步提高園區生態文明水平。 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南京經開區)成立于1992年6月(成立時名為南京新港工業區),位于“十朝都會”南京市東北郊,1993年11月被江蘇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開發區,1995年5月更名為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2002年3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近年來,南京經開區先后被國務院、環保部、科技部、商務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認監委等相關部委授予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低碳產業示范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園、國家顯示器件產業園、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級南京綜合保稅區、國家出口光電顯示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火炬光電及激光特色產業基地和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
在商務部組織的2017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核評價中,南京經開區排名全國第10。
在綜合考核評價的53項指標中,涉及產業集聚、科技創新的20多項指標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土地集約利用率排名全國第6,產業基礎排名全國第7。
?。ㄒ唬﹫猿志G色理念
南京經開區堅持綠色園區發展理念,以構建“綠色園區、生態園區”為目標,認真落實綠色園區創建工作,奮力開創綠色生態新局面。
園區注重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以生態聚集人氣和資源,以生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逐步提高園區生態文明水平。
園區逐步打造綠色產業,構建低碳循環產業鏈,全面推進新能源示范應用和新興產業發展,并依據產業特點不斷優化現有產業布局,通過產業集聚的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集約化發展。
園區持續關注綠色工業、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照明和綠色生態等領域,有序推進綠色園區建設工作。
(二)產業結構再優化
南京經開區著眼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發展,出臺產業轉型升級配套扶持政策,通過優化產業規劃、空間布局、政策促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做強光電產業集群,壯大生物產業集群,升級裝備產業集群,打造物流產業集群。
經開區主要發展光電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商務辦公和科技服務產業,適當發展現代物流、輕工和新型能源及材料等無污染或低污染型產業。
對于經開區中現有不符合產業定位的入駐企業逐步淘汰或搬遷。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能源、資源消耗的減量化
南京經開區根據工業產業的結構特征,針對重點能耗行業和企業,進一步加大對重點行業的節能改造力度,鼓勵企業對節能設備、節能技術的應用,推廣建筑節能,實現了能源的梯級利用。
2、新能源利用的大力推廣
南京經開區積極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促進新能源的利用,近幾年累計建成數十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高了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四)實施清潔生產審核
清潔生產審核作為南京經開區一項長期工作,一直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截至2017年底,包括AO史密斯、南京制藥廠、中電熊貓液晶顯示科技、正大天晴、華格電汽等110多家重點企業完成了清潔生產審核。
其中2015-2017年之間,南京經開區內共有63家企業完成了清潔生產審核,其中47家重點企業完成了清潔生產審核。
(五)環境第三方治理
第三方環境工程治理單位在園區建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區域的環境治理和企業的廢水、廢氣工程治理方面。
近年來,南京經開區在水環境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取得了顯著成效。
從區域角度,南京經開區積極推進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的實施,包括經開區新港片區北側小漓江生態濕地建設、小漓江周邊環境綜合整治、七鄉河沿線環境綜合整治,打造七鄉河沿線景觀和休閑旅游帶等。
為改善區域水環境質量,南京經開區推進實施新港污水處理廠尾水脫磷工藝改造、提標改造工程;除此之外,南京經開區還通過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等工程措施對區域內河道進行綜合整治,形成了完善的污水系統收集系統,實現污水不下河,形成“排水通暢、水清岸綠、景觀和諧、人水相親”的城市水環境。
從企業方面,南京經開區推動了南京華格電氣有限公司、中電熊貓液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金陵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廢氣治理工作等,完成了噴涂、包裝印刷、汽車維修等行業VOCs年度整治任務。
推動了南京圣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污水站環保技改工程、LG化學(南京)信息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廢水工程改造工程等。
(六)循環化改造
南京經開區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
(1)推進經開區產城融合,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推進閑置土地處置、低效用地再開發,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清理區內閑置、低效用地,推進江蘇金桐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等低效用地再開發。
(2)加強固廢綜合利用,提高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結合園區行業特征,進一步提高危險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及處置能力,開工建設園區液晶顯示行業危廢處置項目。
如南京綠聯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液晶玻璃面板減薄廢酸、含酸玻璃渣及污水處理污泥綜合利用項目、江蘇嘉匯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年儲存3.5萬噸廢鉛酸蓄電池項目等。
(3)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按照“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循環鏈接”原則,實行產業鏈招商、補鏈招商,建設和引進產業鏈或延伸的關鍵項目,培育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不斷調整和優化園區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循環化改造。
推動恒廣路沿線的華宏新材料、電子網版、南京中電熊貓磁電、金寧三環等企業的轉型升級。
(4)構建新能源產業鏈: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引進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部件生產企業,推動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引進。
?。ㄒ唬┑貐^生產總值方面
“十二五”期間,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運行保持平穩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1%,其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1%。
“十二五”期間,經開區累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1300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62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近30億美元,占全市比重分別達22.3%和16.5%。
(二)經濟結構綠色循環發展方面
近年來,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結合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重點發展光電顯示、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和現代服務業。
已經形成了光電顯示產業鏈(LCD等)、生物醫藥產業鏈、高端裝備產業鏈和現代服務產業鏈,且發展態勢良好。
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引進英國太古冷鏈、中外運、招商局物流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業,新加坡普洛斯、北京聯東U谷等工業地產商和產業園區運營商,為經開區主導產業發展提供生產性服務。
引進夏普電子全球研發中心、西門子冰箱全球研發中心、LG電子全球顯示研發中心、阿特拉斯科普柯礦山機械全球研發中心、艾歐史密斯全球工程中心等高端外資研發機構;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先后共建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南京先進激光研究院、北京大學(南京)產業創新研究院、國家認監委信息中心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大力開展技術轉移、技術咨詢、公共檢測、產品認證等綜合性科技服務。
經開區依托周邊棲霞寺、龍潭水一方、樺墅新鄉村等豐富文化旅游資源,并與華僑城集團共同打造集文化科技、生態旅游、娛樂體驗、主題商業、人文社區等業態為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南京華僑城大型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打造別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
(三)污染集中治理和廢棄物循環梯級利用方面
(1)污水治理
經開區采取“雨污分流”制。
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均匯入污水管網,最終進入經開區污水處理廠(南京高科水務有限公司)。
污水處理廠位于經開區二期地塊西南角,服務范圍覆蓋整個經開區,污水處理能力為4萬m3/d,目前尚有1.5萬m3/d的余量。
經開區污水實現100%收集并集中處理,尾水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后,排入興武溝,最終匯入長江。
目前南京高科水務有限公司已啟動實施“污水處理廠一級 A 提標改造工程”,項目正在建設過程中。
經開區結合道路建設同步埋設雨水管道,根據河流、道路走向合理劃分匯水區域,布置雨水管道,以重力流方式就近排入水體,通過興武溝排入長江。
經開區內現已建設雨水提升泵房3座,能力分別為4m3/s、5m3/s、10m3/s,鋪設雨水管道管徑為D300~D2000mm,總長度為132.8km。
2016年,經開區進行了地下管線排查,并根據地下管線排查結果,完成經開區缺失、破損、堵塞污水管網修復,有效控制了污水管網跑冒滴漏。
(2)固廢處理
經開區加強固廢綜合利用,提高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結合園區行業特征,進一步提高危險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及處置能力,開工建設園區液晶顯示行業危廢處置項目。
如南京綠聯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液晶玻璃面板減薄廢酸、含酸玻璃渣及污水處理污泥綜合利用項目、江蘇嘉匯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年儲存3.5萬噸廢鉛酸蓄電池項目等。
(3)新能源使用及余熱利用
經開區努力推廣新能源使用及余熱回收利用,實施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工程,推進經開區低溫余熱利用技術及設備開發研制,實施企業余熱利用工程,提高能源綜合利用,例如:2015年引進了江蘇福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項目(年發電量約16萬kWh);南京天加空調設備有限公司低溫余熱發電項目等。
(4)綠化工程
經開區組織編制防護林帶綠地建設規劃,建成區綠化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超過40%;提升園區建筑外觀設計水平,建設十月公社主席公園、蕭偉墓公園、新港大道街心綠地等小游園,全面改造園區道路,新建改造出新園區道路四十余條,全面提升園區生態環境質量,已初步形成生態格局安全、空間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優美、生活安全舒適、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態工業園區。
無